第七百一十九章 剩下是自己的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寒梅惊雪字数:3154更新时间:22/10/24 19:00:26
最新网址:www.ikan110.cn
    印信一出,王昌伏拜,田老四伏拜,万民伏拜!

    火把高插,点亮盐场。

    四千余灶户围拢而来,多是拖家带口,瘦弱黝黑,就连一些白发苍苍上了年纪的老人也颤颤巍巍走了过来。

    刘长阁很是紧张,如此多的百姓围了几重,一旦群情激奋,对朱允炆不利的话,那自己与汤不平可拦不住多少人。

    朱允炆没有丝毫在意,大明百姓都是好样的,他们能忍受饥寒交迫与困苦,又怎么会冒着杀头的危险做出不利的事?

    盐课司的大使万维,总催蔡福终于知道谁打了自己,衙役崔三、程齐也知道跟了自己一路,被自己给“充为灶户”的人是谁了,万维心理承受力有点小,还没等朱允炆追究责任,找了个房梁就打算上吊,只不过他太重,绳子断了,没死成。

    蔡福显然比万维有经验,不顾鞭伤,跑到土丘外就磕头求饶,反正都是软土,往死了磕也磕不死人。汤不平怕他这样磕头打不动朱允炆,所以帮了他一把,抬脚踢过去一块拳头大的石头,正好就落在蔡福磕出来的坑里……

    蔡福突然有点后悔来这里了,还不如找一棵树上吊呢。

    崔三、程齐两个衙役很干脆,老老实实跪着,也不说话,也不求饶,就当吓得失了魂,如果不砍脑袋就招魂,砍脑袋也就省了一句“魂归来兮”。

    朱允炆让办差的官吏与衙役好好跪着,然后对聚拢过来的百姓喊道:“朕治理国家,自诩爱民,可从未曾想过,灶户之苦,尤甚于农夫十倍!这是朕的失职,朕来晚了!”

    “这是我等为臣不察的错,与皇上无关啊!”

    夏元吉当即喊道。

    天子无错,怎么能当着那么多百姓的面说自己错了?

    朱允炆摆了摆手,严肃地说:“起来吧,你主户部,这件事与你无关。朕以为两淮都转运盐使司问题在操纵盐价,在虚浮盐税,在扬州砍了几个脑袋,不成想,最大的问题是在这盐场!”

    盐场是生产端,完全由朝廷垄断,所有产出朝廷都拿走,可朝廷给他们的是什么?

    工作的器具,简单的灶舍,不能吃饱的饭!

    事实上,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就关注过灶户生活,也定下了灶户的报酬:

    一引可获工本米一石。

    按照一个灶户一年制盐三千二百斤来算,合八引,也就是八石米,折合下来是四两银子。一年四两,一日折合十文钱多点。

    考虑到一天十文钱实在是太少,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又给出规定:

    一引给工本钞二贯五百文。

    折合下来,一个灶户一年得工本钞二十贯。按照洪武中期的标准,一年二十两银算是不错了,可问题是,工本钞不是银两,是宝钞,宝钞最初是值钱的,但一年一年贬值,还是那二十贯宝钞,到了洪武三十一年,已经缩水了许多,折合成银两也就十一二两。

    一年十几两银子,看着不错吧,毕竟有人说,五两银子够寻常百姓家吃一年的了。但问题是,种田的害怕天灾,这弄盐的也害怕天气变化,晒盐,煎盐,都需要看天气,如果天气不好,这个月的盐课没有达标,你是需要拿银子出来的,别说我下个月补,没门。

    至于少了一两价值的盐课为什么收你三五两,你就不需要多问了,毕竟上门一趟也需要路费不是,动动嘴巴,吓唬你们两句也浪费心神,有时候还得抢下钱袋子,挥舞下棍子,多累啊。

    还有海潮问题,死了几百个人,可盐场的总盐引数量是不能少的,咋办,你说能咋办,死人没办法干活,活人可以干活,你们多干几个时辰不就行了?

    不想熬夜啊,行,给钱就看不到你睡觉,不给钱继续干活。

    钱是你的,但不一定总在你手里,这就是盐政,这就是盐场,这就是灶户。

    一来二去,这群灶户就真的成了叫花子,当再也搜刮不出来油水时,也就只剩下了愤怒的暴力,比如鞭打,于是逃亡的人越来越多。

    盐场每少一个人,待在盐场的人就多一份活。至于工钱,还是原来那些,毕竟死人的钱,你拿也不合适啊。

    穷困,天灾,剥削,逃亡。

    活多,更累,更逃亡。

    活更多,想逃,想死。

    恶性循环,如同一条锁链,勒紧了无数人的脖子,让人想要窒息。

    朱允炆从灶户嘴里了解了太多太多自己想都不敢想的问题,也明白了灶户是多艰难的一群人。

    “这里有灶户多少?”

    朱允炆问。

    巡检司的王昌回道:“禀皇上,两淮多少灶户臣等不知,但知丁溪盐场等归属于泰州分司的十座盐场有灶户五千六百余,在册灶丁一万两千余,而不在册上的灶丁更多,有两万余。”

    小书亭

    “在册,不在册?”

    朱允炆再一次被盐场内幕震惊。

    所谓在册的就是能领工钱的,不在册的自然就是那些妇孺老人,哪怕他们每天也帮着男人干活,但他们依旧是没有半点收入!

    全家干活,却只发按盐引的数量来发工钱,从来都不管多少人参与了劳动,付出了多少代价。

    “夏元吉,你说吧,这事该怎么办?”

    朱允炆冷着脸问。

    夏元吉有些无奈,自己管不了两淮都转运盐使司,要说办法,只能从户部的角度说:“臣以为,灶户辛劳无数,所获却极是不足,衣不蔽体,食不饱腹,屋不避寒,朝廷应改善灶户制盐与生活环境,至少需要让其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开。”

    朱允炆微微点头,直接下旨:“那就由户部、工部与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共同负责,户部负责调拨粮食,工部负责营造居所,居所与灶房必须分开,谁敢在他们家里开个池子,朕就把谁摁在池子里!”

    百姓听闻,欢呼雀跃,一群人长跪不起,山呼万岁。

    朱允炆喊了几次,众人才起来,询问灶丁:“你们一个月可制几引盐?”

    “八引。”

    “天气好的话,十引也可能,不好的话,勉强六引。寻常时多是八引。”朱允炆盘算了下,说:“六引,你们日后每月制备六引就足够了,若遇特殊天气无法制盐,准你们在下个月弥补,不克扣一文钱钞!”

    “皇上,还请三思。”

    杨士奇与夏元吉着急起来,朱允炆太拍脑袋了。

    眼下盐引的数量是相对稳定的,一旦两淮盐场的灶丁每月从八引削减至六引,那两淮盐场总盐引数量将会大幅下滑,应该全年提供三十五万引的,说不得明年就会不足三十万引,五万引的缺口其他盐场可不好补!

    灶丁与灶户们也有些不敢相信,皇上竟然主动削减了盐引的数量,让盐课变得轻松起来?

    不过大臣都反对,这恐怕行不通。

    百姓没说话,杨士奇劝说朱允炆考虑盐政稳定,毕竟一旦两淮盐场减产,那多少地方的盐都可能涨价,到时候朝廷想要维持低盐价的想法就落空了。

    朱允炆摆了摆手,没有听从杨士奇与夏元吉的劝说,对众人承诺:“朕下了旨意,每月六引,交给盐课司。”

    杨士奇与夏元吉见状,忧心忡忡。

    但朱允炆的话还有后半句:“六引只是盐课司收走的,但是,如果你们勤奋,一个月做到了八引,十引,那多出来的二引、四引盐,不走盐课司,全都是你们自家的,你们可以兑换为盐引,卖给内商,也可以拉着盐到皇家中央钱庄兑换银两!交够盐课司的,剩下的都是你们自己的!明白没有?”

    夏元吉惊讶至极,杨士奇更是目瞪口呆,几乎在同时,两个人都赞叹起来:“妙哉!”

    百姓们也听明白了,一个月朝廷规定的就六引,完成之后想干就干,不想干就躺着。如果想干,多出来的盐都是自家的,可以直接拿出去换钱。

    都是穷苦百姓家,出力气的人,谁愿意躺着?

    既然剩下的都是自己的,那谁还不愿意多干,往死里干?

    杨士奇看着欢呼的百姓,就知道这个政策是多得人心,是多让人疯狂!可以想象的是,日后两淮的盐产量怕会快速攀升!

    朱允炆不是鲁莽的人,他找到了一条合适的路。

    夏元吉松了一口气,连连摇头,对朱允炆深施一礼:“皇上智慧如海,安民有策,天下必会兴盛。”

    杨士奇也在一旁附和:“如此奇策,当普至所有盐场,天下灶户必感恩戴德,报效天恩。”

    朱允炆听得很是舒服,但看到这群破衣烂衫的灶户们时,怎么都笑不出来:“盐是苦的就够了,生活不能太苦了。相应保障做好吧,你们与后续抵达的官员合议,尽早拿出灶户转户籍、盐场设社学的方略,都是大明子民,他们不比其他人差。”

    “臣等领旨。”

    夏元吉与杨士奇连忙答应。

    盐场的问题依旧很多,如何管理灶户,如何规范与约束盐场内官吏,如何避免盘削,如何防海潮,如何抚恤,这都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需要智慧。

    好在朱允炆的大臣还不错,即有老谋深算,也有聪敏博学,解决起来这些问题并不算难。


  http://www.ikan110.cn/txt/152304/4742528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ikan110.cn。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ww.ikan11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