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朝元老 妙人冯道(上)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轩辕尚字数:1456更新时间:22/10/25 05:40:06
最新网址:www.ikan110.cn
    说起冯道这个人,可能大多数读者都不太熟悉。这是一位古代奇人,史上唯一的“十朝元老”。在他死后的一个半世纪里都被人歌功颂德的,甚至被他人视为楷模。但是,自北宋欧阳修出版《新五代史》,将冯道列入《杂传》,此后冯道竟开始被人批判!尴尬的是,为冯道所作的少数申辩,皆因为资料零碎,散布各籍,不像「反面」意见都出于「大部头」史籍。因此,在欠缺强而有力的理据下,冯道的正面评价备受忽视,所以后来很多史书皆对冯道作出负面评价。例如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清官修的《续通志》,大多选用《新五代史》的《冯道本传》来推论出冯道的为人「不忠」。

    但大体来说,冯道的为人实在未至于世人所说的不忠……

    史籍言论过于偏激

    首先,《新五代史》的言论未免太过偏激,未能顾及冯道身处的时代背景。根据《新五代史》卷五十四内的《杂传》第四十二「欧阳修说:『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若如此,那麽祸乱败亡就将无所不至了。况且身为大臣,攸关黎民生计,如果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国家岂有不乱,国家岂有不亡的吗?|我(欧阳修)读冯道的《长乐老自叙》,见他自述历任官阶荣勋与平居自适的情况以为荣,真可以说是没有廉耻的人了;由此,当时天下国家的情况究竟如何,也可以从而知之了。』」(林永钦《骑牆孔子-冯道》一书译文)

    其实五代的衰乱自有其因由,而冯道一人有没有廉耻,肯定不足以成为构成衰乱的主因。而且,五代衰乱,社会黑暗,使当时君臣上下皆不重德行,道德败坏。正所谓,「不知者不罪」,冯道历事「四姓十三君」是可以理解的。

    欧阳修的为人和其身处的时代,亦影响他对冯道所作出的评价

    读《宋史.欧阳修本传》,常觉得欧阳修青年论事时过于意气。从他想支持范仲淹,却上书责司谏高若讷,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一事便可知。而《新五代史》是他早年私撰,所以论人不论事的态度亦可从中窥知。

    另外,宋代儒者大都陷入宋祖宗的圈套(欧阳修亦然),加上惩于五代之乱,于是矫枉过正,大都以忠君作为论臣子的先决条件

    孔子认为的【忠】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孔孟并不认为【忠】的定义是忠于一君,而是建基于一国之上,先国而后君!以孔子为例,当时子张问孔子:「管仲谋助公子纠夺其兄齐桓公,那是否『未仁』?」。但孔子则认为桓公能够九合诸侯,不用兵戎相见,那都是管仲的力量。

    如今冯道向契丹王耶律德光说:「此时即有一佛出世,亦恐救不得百姓;唯皇帝才可救得。」只因冯道一席话,令契丹王打消攻打中原之念,凭他一语之善就改变了局势。于是,当时无论中外,无论贤愚,都仰冯道为元老级人物;人们都说契丹终于没有夷灭中原全靠这一言之善,从这「一言之善」,我们可知冯道完全能媲美中国古代名臣管仲。如果管仲可以避免兵戎就是「仁」(孔子认为「仁」乃道德的最高境界),那么冯道令契丹没有夷灭中原就更值得称许了!

    而且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礼臣忠,是君臣间治事的态度,臣子徒然忠于君主而不能忠其职守,那麽这个臣子便不值得称道了。由此可见,孟子的【忠】说通俗一点就是:人民万岁!这与欧阳修的【忠于君主】是不同的,欧阳修似乎曲解了孔孟之道。

    冯道身为一位朝廷官员,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付出是很好的。虽然后世认为他不忠,不过那是以君王的角度来看。真正重要的,应该是当时的人民在他当官的这段期间生活状况,他对人民起到什么好的作用。他重视人民胜过于君王,这在古代君王专制时期很难得的!

    所以笔者觉得,他算是个处处为人民着想的好官!

    当然,过去专制时代,朝廷其实也并非不重视百姓的生活,只是他们认为维持朝廷体系,对于国家而言才是最重要的!就像现在所谓的民主国家,也会为了维持**乃至国家的利益,因而对于人民有许多限制,譬如移民的限制等等。

    能做数十年宰相,岂是等闲之辈?
  http://www.ikan110.cn/txt/121676/3139046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ikan110.cn。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ww.ikan11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