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九章 假装君臣共治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望舒慕羲和字数:3524更新时间:22/10/25 17:20:45
最新网址:www.ikan110.cn
    奏疏才念了几页,朝堂上已经乱了起来,礼官和御史们斥责了几声要求安静,这才一直把声音隐忍到了长长的奏疏读完。

    一读完,一群人就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这是要干什么?

    军改,军改,这改的步子也难免太大了吧?

    这么改一下,兵政府还剩下什么权力?

    海军部又是什么东西?天朝需要海军吗?

    自古以来,天朝就不需要海军,搞什么海军部?

    皇帝这不会是要学前朝永乐,要内帑控制贸易吧?要是这么一搞,岂不又是遍地走私、海贼泛滥?江南贸易,每年得银千万不止,皇帝要是控制贸易,必为天下大患。

    还有这个练兵处、参谋部、军校……兵政府已经没有了武选司的权责,那兵政府留着还有什么用?

    天佑殿已经抢夺了不少权柄,难不成皇帝要把兵政府裁撤掉?

    为什么非要军改呢?

    直接买一些新的火枪,换装不就好了?

    改成这个样子,有甚么区别?

    一朝的人都听的满头问号。

    有不解的,有震惊的,有惊慌的,也有愤怒的。

    然而皇帝却根本不给众人今天就讨论的机会,一摆手道:“此事待鹰娑伯回朝再议。一会会将此奏疏抄写,卿等可先回去仔细琢磨。”

    “散朝!”

    一声不容置疑的退朝,让所有人的话都憋在了肚子里。

    数万字的奏疏,林林总总,涉及到各个方面,只听了一遍也都没听全。

    但是既然能站到这个位置,哪一个都不是易于之辈,都是全天下两万万人中选拔出的人尖子,不说都有过目不忘之能,可还是能够抓住关键的。

    退朝之后没几日,这封奏疏就引发了数十份,交予各个大臣、勋贵等,让他们仔细读读,也备过些日子的大廷议。

    一众平日里翻云覆雨的大臣们全都懵了,这军改的想法,到底是皇帝授意刘钰的?还是真的是刘钰提的?

    若是以往,这件事很好反驳。

    祖宗之法不可轻变,兵者国之大事,乱改要出大问题的。

    但是这一次西域之战,打的实在是太出乎朝中意料了,不声不响的青州军就真的打出了这么可怕的战果。

    有此战果作为支撑,从这个方向上反驳,就毫无力度。

    想要反驳,总要找到切入点。

    然而切入点应该在哪?

    等到奏疏下发到各个大臣手中之后,对照着上面的内容,海军部的事直接无视,只看关于陆军军改的内容,就有些难办。

    若想反驳,重点就在于奏疏上的这一系列军改是否有必要?

    如果只需要换装枪械、采用新的阵法,那么完全没有必要动兵政府的权柄嘛。

    但要这些,需要找到知兵的人反驳,尤其是执掌大军的大将。由他们的嘴中说出反对军改的话。

    这个大将,不能是勋贵。

    因为对勋贵来说,这次军改对他们而言不但无害,反而有益。

    至少可以保证勋贵始终拥有一定的地位,不用担心弄成前朝那样彻底丧失话语权的地步。

    找一直镇守西北的制将军江辰,江辰却闭门不见客,根本没有私下表达任何的态度。

    这么一改,肯定要触动很多人的利益。

    在外驻守,喝兵血、吃空饷这样的事,实属正常。

    但在外驻守的,又没有资格参加廷议。

    有资格参加廷议的,喝兵血、吃空饷这样的低级手段,他们已经用不到了。

    京城最重要的京营,情绪很是稳定。

    大部分都是良家子,对他们而言,只要不动自己的土地特权,那愿意怎么变就怎么变,毫无关系。

    无非就是以前要练火绳枪配合长矛阵,现在改成了纯队的燧发枪,区别不大。

    而且军改上的军衔制度,又可以提高他们的收入。

    京营稳定,从西部返回驻扎在京城的青州军,就更加稳定了。

    对他们来说,更是没有任何的影响,甚至他们还有可能被提拔为一些练兵处的小官,前往各地操练新军。

    此次军改也不包含辽东以北的府兵,他们的血税特权仍在,而且向来也不归兵政府管辖。

    触及利益的武将,是各地的镇守正总权,因为他们是最容易喝兵血的。

    可是他们既没资格参加廷议,也没能力振臂一呼,攻入京城清君侧,主要是打不过青州军,也打不过那群良家子为主的京营。

    兵政府上下都感觉到独木难支,明显看得出皇帝这是准备把军权牢牢地抓在手里。

    至于抓在手里要干什么,那就不得而知了。

    练兵处一旦设立,每年操练定额的人数,定期退伍制度,使得喝兵血只能在练兵处这里喝。

    然而练兵处的官职太小,而且集中训练,喝兵血很容易事发。

    一旦练兵完成,就要集结成营,整编训练,安排在各地驻守。

    在各地驻守,喝兵血也不容易,皇帝肯定会派人随时巡查检阅,轮番入京。

    长远来看,整个军改计划是让全国保持一支二十万的常备军。

    另起炉灶,待全部军改之后,每年可以省下数百万两的军费,长远看又没有办法说这劳民伤财。

    短期来看,军改的步伐也不是很快。

    参谋部之类的只是先搭建起来,前期练兵处也只是操练三五万军队,旧有的部队会慢慢进行裁撤,亦或是遴选之后开赴西域、辽东等地屯田。

    若说钱财,积累下的平准的军费,省下来不少,西域的平定速度远超众人意料,国库里现在是有钱的。

    若说军备,威海已经有了一个兵工厂,既可以造枪又能铸炮,给出的价格也不高,也就和现在军中使用的火绳枪略高一点点。

    若说人才,之前的青州军里,军官比例严重超额,很多人都可以提拔出来作为营连军官,或者作为练兵处的军官。

    而且本身又有营学三舍制,更换教材,变更侧重点,这也不会有太大阻碍。

    一时间反对军改的人都慌了神,不知道该从哪里反对。

    如果说要防备藩镇之祸,可这一次军改确确实实把军权收归了中央,指挥权在皇帝的手中。

    总参谋部或者叫枢密院,一旦设立,实际上还是文官掌军,只是此文官非彼文官,区别在于出自实学三舍法还是科举法。

    不是说学过怎么算数几何就算武将的。

    有战功的老将们在参谋部镇场面,其实并没有兵权。

    兵权实际上牢牢地把握在了皇帝的手中,出征的时候任命大将统筹,新操练的军队都是正规的常备军。

    又因为操练都是相同的操典,真正作战的时候也能直接统合在一处。

    军改之后巨量的后勤需求,又使得没有中央的财政,谁也养不起一支这样的军队。

    军官们也不会转为文官,只是武德宫的人才依旧还有转文官、掺沙子的机会。

    固定的练兵处,又使得各处操练的新军,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阵法就那么几种,连号令都是一样的,空降过来掌军也不是问题。

    都说兵将分离会造成战斗力下降,问题在于这样的军队就算战斗力下降,对周边势力也是碾压的。

    平准一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都觉得刘钰打的那叫什么仗?可偏偏就是能赢。

    没有刘钰,小策凌敦多布就能冲开方阵了吗?

    军校开办在京城附近,基层军官都是天子门生、勋贵庶子,就算某地想要造反,基层军官凭什么听命呢?

    兵政府尚书回去琢磨了好久,总觉得这像是宋时的枢密院,似乎路子也是要沿着宋时的制度走。可再仔细一想,又不太是。

    兵政府日后只怕要沦落到元丰改制之后的惨状,管管车马、仪仗,完全成了一个空壳子?从土木堡之后延续下的惯性,真的要被打碎了吗?

    …………

    从威海返回京城的刘钰,也是闭门不见客,杜绝了一切风声,就等着那场大廷议。

    这场廷议,虽说皇帝应该是支持的,但如果说不出个子午卯酉,甚至在廷议中一败涂地,皇帝的面上也不好看。

    如今有了一个鹰娑伯的爵号,他也算是真正有资格参加廷议了,而不是如之前一样只有旁听的权力。

    封爵之后就先来这么一个重磅炸弹,皇帝肯定会抓住机会,让刘钰做得罪人的孤臣。

    躲着旁人的时候,好容易回到了京城,并没有躲着一直困在齐国公府里的田贞仪。

    这件事他也悄悄写了信给了田贞仪,田贞仪的回信里,仍旧如平常一样管他叫三哥哥。

    信上的内容倒也简单,只是告诉刘钰,死咬住一件事:

    不要说这件事对陛下集权有好处,因为陛下不傻,有没有好处陛下比谁都清楚。

    也不用说这件事可以增强军力,因为平准一战已经证明了。朝中大臣不是瞎子,他们也不会从这个角度反对。

    只要抓着一件事,那就是这次军改,对勋贵、良家子、实学三舍法出身的人有好处,那就够了。

    谁支持、谁反对,要弄清楚。

    廷议本就是吵架的地方,不要试图去说服反对的人,只要抓紧那些支持的人。

    本朝没有宰相,也没有三省。

    陛下假装有,以维系自己是与儒家士大夫共天下的假象;朝臣假装有,以维系自己是可以做铮谏铁骨君臣共治的假象。

    谁都知道没有,但都假装有,装的久了,骗的自己都信了而已。

    最终拍板的还是陛下,陛下需要的不是三哥哥说服所有人,只是希望看到朝堂上有不少的人支持,留一个【廷议过了、很多人支持】的颜面即可。至于【也有很多人反对】,那将来恰恰证明了陛下眼光独到力排众议,就像是黑暗最能衬托光明一般。


  http://www.ikan110.cn/txt/131613/345091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ikan110.cn。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ww.ikan11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