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八章 英国的总崩溃(六)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望舒慕羲和字数:4201更新时间:22/10/25 17:20:45
最新网址:www.ikan110.cn
    以阶级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那就更加的清晰。

    大顺的参战,严重打击了英国的民族的资产阶级的力量,使得他们的力量严重衰退。

    而他们力量的严重衰退,使得英国的封建贵族势力的力量相对增加。

    鉴于英国强势的贵族势力,沿海城市的资产阶级们,只能和一部分贵族结成同盟,形成一个辉格党的寡头统治集团,确保其“世袭”的权力。

    而这些所谓的辉格党激进派的每一次改革,都是被资产阶级逼出来的。只不过,一旦到了他们的底线,他们就会站出来死守这个“激进”的底线。

    现在,伴随着大顺参战带来的英国总崩溃——不只是经济的,更是原本平衡的政治力量的平衡的总崩溃,国王必将获得更大的话语权、更多的权力。

    此时此刻,战争并未结束。

    但是,英国的统治阶层,已经在利物浦事件中达成了一个共识。

    这个共识就是,利物浦的今天,就是其余城市的明天。

    这和大顺参战的战略息息相关。

    攻占伦敦?关我吊事?

    支持雅各布派正统?关我吊事?

    帮助法国称霸?关我吊事?

    大顺要的是贸易。

    贸易并不需要非得大家坐下来,把合约签了,才能得到。

    而是大顺已经摧毁了东印度公司、已经控制了北方航线、三角贸易航线。

    战争继续打,愿意打多久就打多久,大顺这边该做买卖做买卖。

    更准确点说,大顺和英国有仇吗?

    对刘玉而言,肯定是有的,这仇还不轻呢。但对大顺来讲,没仇。

    大顺和谁有仇?或者说,大顺支持开战的那些新兴阶层们,和谁有仇?

    和英国东印度公司有仇、和英国非洲公司有仇、和英国航海条例海上缉私船有仇。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杀父母之大仇。

    如今,大顺的仇敌死了吗?

    显然,已经死了。

    所以,即便战争还未结束,理论上还在打,还没有坐下来签和约。

    但是,对大顺来说,战争已经胜利了。

    现在英国内部的诸多问题,就是战争结束后英国要面临的问题。

    利物浦和曼彻斯特的混乱,就是战争结束后乱局的预演。

    对大顺来说,把通商口岸放在松苏,直接导致了二三十万人的五岭商路大失业,这问题不大。

    二三十万人而已。

    对大顺来说,废弃运河漕运走海运,直接导致了百万漕工的大问题,这问题也不是大到不可解决。

    百十万人而已。

    相对于大顺的体量,还是弱了点。

    但对英国来说……二三十万、百十万人……这就是非常恐怖的数字了。

    自由贸易、无形之手、绝对优势理论……对不对?

    可以说对。

    但是,始终还是那个问题——人民的“觉悟”过低,不肯做转型和无形之手调节周期的安安饿殍,那咋办嘛?

    而且,伴随着大顺入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都没考虑的一个问题出现了:如果,某个国家的劳动人口、生产效率、生产成本,使得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具备优势呢?

    这里不提大顺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萌芽阶段。

    而是说,即便大顺完全没有工业革命,因为美洲白银、物价革命、白银购买力等一系列简单的“汇率”问题,也使得大顺的商品,拥有欧洲根本无法抵挡的优势。

    历史上英国的农业革命,已经开始用智利硝石和鸟粪石做化肥的时候,谷物法规定的进口限价还是2英镑12便士每450斤玉米。也即8两银子450斤包米。

    就算两边的生产效率一样,两边搓布一样快,甚至大顺的瓷器丝绸等技术优势一夜之间都消失了。那这怎么和已经开始开发东北用大豆肥田、开发南洋稻米的大顺竞争嘛。

    更别提大顺内部还有个非常蛋疼的“小老百姓用铜钱、大商人用白银,但交税得用白银”的内部铜银汇率问题。

    英国的统治阶级可能不知道这些东西,当然他们也不太可能知道。

    但是,大顺运来的上品的价格、质量,在那摆着。

    真正的统治阶层,心里多半知道,一旦战败,但凡之前大顺货船或者东印度公司带过的商品,英国的产业全要完。

    而那些大顺因为利润不足不带的商品,能有多少?

    又能容纳多少非农业人口?

    利物浦的事,只是个开始。类似的事,日后还会源源不断。

    英国的情况,用后世的一个词讲,就是“后发优势”。

    如果,承认英国的农业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基础。

    那么,英国这个世纪的崛起,就是基于“后发优势”的。

    因为之前种地水平太次,所有养不活那么多人口。

    因为中国的种地技术传入英国,其后发的优势使他的农业革命和人口问题用一种非常低烈度斗争的方式解决了。

    英国的农业革命是啥?

    四大样:

    轮作制。

    高炉铁。

    中国犁。

    土地私有制。

    土地私有制,英国人那套冗长的说法,叫“确定了土地的排他性所有权”。公地变成私人所有。圈地运动就是英国确定土地私有制的过程,或者说,就是英国“开阡陌、破井田”的过程,使得原本的公共土地,归于个人,这就叫土地的排他性所有权——这块地是我的,那就不是你的;而不像以前一样,这块地的是公共的,你能放牛,我也能放牛。

    荷兰人传来的中国犁……【荷兰人从中国人那学来的犁,拥有犁尖、刮土板、曲辕,它的优势在于能够被一头或两头牛拉动,而非之前的重型轮式北欧犁所需的六头或八头牛。中国犁是由荷兰承包商带到英国,他们受雇排干东盎格鲁沼泽和萨默塞特沼泽,犁在潮湿的沼泽土壤上非常成功,但很快就在普通土地上使用……】

    简单来说,英国的农业亩产、曲辕犁水平、高炉铁、轮作制等,终于达到了汉唐的水平。

    之前的低水平农业所维系的少量人口,在技术交流下,获得了后发优势,人均土地多,因为之前养不活那么多人嘛,而技术爆炸之后产生了大量的剩余的、可以面向市场的农产品,同时也获得了转型的低烈度斗争——大顺这人口数量,圈个地试试?

    后发优势怕啥?

    后发优势,不怕封锁。因为后发,意味着已经开始了文明和技术的交流。你把蒸汽机做出来,就算你藏着掖着,这边知道肯定能做出来,找准了方向,五年搓不出那就十年,肯定能搞出来。哪怕你先把核聚变搓出来了,其余国家也会知道,原来那不是梦想,那是真的可以实现的,这才是最关键的,也就意味着可以搓出来。

    这就是帆船时代开始,把世界连在一起的最重要的意义:你可以不教给我,但我知道那是可以做到的,那么大家都是人,总会做出来,因为我知道那可以做出来。

    哪怕有外星人飞来,只要不灭,那也是足以振奋的消息:星际旅行,是可以实现的,都是智慧生物,我也能搓出来。怕的就是压根碰不到,那才是真正的绝望。

    而于此时而言,后发优势,怕的是不封锁,怕的是倾销。

    大顺参战,等于是打断了英国的后发优势——的确,英国有优势,完成了圈地、大量的和生产资料分离的潜在工资劳动者,但是,这些潜在优势,不要说在大顺面前,就是在印度的那一亿多人的手工搓布之下,这种优势也是毫无意义的,只能是潜在的优势,却无法转化为真正的优势。

    英国有没有可能破解这个绝境?

    不能。

    因为,理论上有个办法,那就是拼尽所有,海外市场不要了,关上门,硬生生扶植起来几个企业,靠着国内市场完成技术积累,拉近差距。

    但对英国来说,这个理论上的方法也用不了。国土太小,连棉花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内部市场更是小到可怜。

    在理论上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之外,英国还有个非常难顶的现实问题。

    那就是,许多的英国人,认为是东印度公司阻碍了英国的发展,是英国的诸多重商主义政策,阻碍了英国的发展。

    以至于,不管是北美,还是苏格兰、爱尔兰,甚至英格兰,全都认为“走私无罪、逃税合理”。

    大量的商人,认为自由贸易是最好的,如果放开了自由贸易,英国的经济将会立刻欣欣向荣。而且,会带来英国制造业的大增长,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东印度公司垄断着对东方的贸易,严重妨碍了英国的发展……

    这话,1850年说,一点不错。

    但现在说,只能说……

    但实际上……

    如果东印度公司早死了、如果真的搞自由贸易、如果真的私商可以随便去好望角以东贸易。

    那么,英国人看到的,不会是英国的蓬勃发展。

    而是,成百上千的船只,会把东方的棉布、漆器、家具、瓷器等,运进英国,直接把英国那点刚起步的制造业毁灭。

    理想状态下,可以说,只要出台法律就可以了啊、只要规定关税就可以保护本国制造业了啊。

    这话,没错。

    错的是,这句话这时候说,就是纯粹扯犊子。

    因为现有的技术水平、行政能力,根本不可能管得过来走私。

    因为现在的技术水平还不到那个条件,还不足以做到谁走私、谁不走关税就抓谁。

    英国的行政能力,也不足以支持。

    英国东印度公司,至少在此时,不是在限制英国的制造业,而是在保护英国的制造业。

    毕竟,英国东印度公司有政府监管,需要报账、需要注册商船、需要核点货物、需要把货物拉到英国本土交税且核查。

    一堆蚂蚁好管?

    还是一头大象容易管?

    这是个现实问题。

    不是个念经问题。

    现实就是,如果没有监管,技术水平不足以监察所有海岸线,无法做到高效缉私,那么,所有人的商人都会看谁比谁会走私。

    任何合法、依法纳税的商人,都会破产。

    而会走私的、和海关关系好的商人,则会大发其财。

    英国那可怜的制造业,连起步都没机会,在1700年就会被印度商品冲死。

    而东印度公司,作为一个企业实体,庞然大物,它只能在议会讲道理、花钱游说试图证明进口商品是对的……因为这种庞然大物,走私代价太大,而且难度也太大。

    英国的确不大。

    行政效率也的确比大顺高。

    但是,英国不是里维坦。

    《1721年棉布禁止令》能够实行的原因,更多的因素,是因为东印度公司垄断着对东方的贸易。行政命令可以直接压在这个庞然大物上,而这个庞然大物专营着东方贸易。

    如果换成私商自由贸易贸易,这个法令要是能执行下去,那就见鬼了。走私根本抓不过来,制造业连萌芽都不会萌,直接会死。

    而现在的问题是,英国有多少人恨大顺开战?

    又有多少人认为,大顺摧毁了东印度公司、开启了自由贸易,是件大快人心的好事?

    又有多少商人,或者说,利物浦的奴隶贩子,根本不在乎三角贸易的棉布,到底是大顺产的,还是曼彻斯特产的?只要停战,让我继续买棉布、卖奴隶就行,我不在乎棉布是谁家产的。

    人心所向……只怕英国内部,很多人人心所向的,恰就是英国战败,放开贸易。不只是利益相关,还真的有很多人相信,现在是东印度公司妨碍了英国制造业发展。这话,1850年说,绝对对,现在说,绝对不对。东印度公司此时只怕自己也觉得挺冤的——我在努力往外卖国货,可是我在印度中国真的卖不动啊,为什么你们总以为我是不想卖呢?为什么你们总以为是印度和中国的关税导致咱们英国货卖不出呢?


  http://www.ikan110.cn/txt/131613/4597143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ikan110.cn。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ww.ikan11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