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金胜曼送上门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南山堂字数:6874更新时间:22/11/04 01:54:35
最新网址:www.ikan110.cn
    一场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让长安城的气温一下子就降下来了。

    不过,今天大唐的粮食大丰收。

    不管是传统的大米还是土豆和地瓜,收成都非常的好。

    这让长安城的百姓的脸上多了不少的笑容。

    因为粮食丰收,粮食价格就会下跌,这对于不种地的百姓来说是个好事。

    当然了,种地的百姓因为整体的收成在增加,倒也不会收入下降。

    毕竟大部分百姓种地都是给自己吃。

    以前吃不饱,现在能吃饱,这就是幸福。

    “苏我使臣,从《大唐报》上的内容来看,高句丽的战争已经基本上结束了,新军都已经开始班师回朝了,留下来的兵力也直接分到各个城池,就地转为当地百姓了。

    之前报纸上吹嘘说唐军要赶回来过年,我还觉得不相信。

    没想到人家现在真的做到了,实在是不可思议啊。”

    倭国使臣府邸,近卫三郎跟苏我人见一遍吃火锅,一边聊天。

    经过去年的培养,已经有很多人喜欢上了辣椒,喜欢上了火锅。

    今年的辣椒产量相比去年又是上百倍的增加,价格一下子就变得亲民起来。

    虽然不至于说普通百姓家都能随便吃辣椒了。

    但是对于喜爱辣椒的人来说,每天炒菜放一点辣椒,还是可以做到的。

    “大唐太强大了,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强大。你看看长安城到凉州的铁路,完全使用精钢来铺设。

    之前我还觉得这条铁路很可能会因为精钢产量的问题以及造价的问题,周期会拉的很长。

    但是整个今年,这条铁路就已经完工三分之一了。

    有了经验,大唐的好几个钢铁作坊又开始扩大产能了,明年指不定这条铁路就差不多建好了。

    哪怕是晚也晚不到后年。

    到时候,大唐肯定会进一步的修建其他的铁路。

    再加上一直在不断修建的水泥道路,这些道路的修建吸引了无数的人力和作坊投入其中。

    之前我还觉得这是一个亏本生意,至少对于大唐朝廷来说是一个亏本生意。

    现在看来,事情可能不能简单的那么看。

    我觉得倭国内部也是可以考虑去修建一条水泥道路。”

    苏我人见慢慢的感受到了大唐修路的妙处。

    之前不理解的地方,现在完全理解了。

    “苏我使臣,这修水泥路是需要水泥的,其他沙子、砂石之类的,我们国内肯定是不缺的。

    但是水泥的话,虽然只要花钱就能买到,但是运输到倭国,价格恐怕就高的吓人了吧?”

    近卫三郎一下就说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要修路,水泥从哪里来?

    “这个问题我也想过了,我们直接去跟大唐工部交涉,从他们那里购买水泥作坊的技术。

    或者直接就邀请他们去难波津修建水泥作坊,我们从他们的水泥作坊购买水泥。

    这个生意是绝对有得挣的。”

    苏我人见显然觉得水泥的问题不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

    毕竟,相对于钢铁来说,水泥受到的关注度还是没有那么多的。

    “水泥作坊在大唐之外的地方还没有出现过,如果我们要说服唐人,一定要有让他们接受的利润回报才行。”

    在长安城待了那么久,不管是苏我人见还是近卫三郎,都对唐人的做事风格有了一些了解。

    像是孔颖达这样的人,可能一些虚名或者是虚头巴脑的东西就能搞定。

    但是大部分的官员,却不是那么好忽悠的。

    “我们倭国不缺金银,缺的是商品和技术。这一次,我们好好的跟大唐合作,把难波津到奈良城的水泥道路修建工程直接给到大唐商家。

    然后给与足够的建设预算。为了多挣钱,这些唐人商家也会主动的在难波津去生产水泥这些东西的。”

    苏我人见这么一说,近卫三郎的眼神亮了几分。

    这个提议,听起来似乎可行啊。

    ……

    “孔祭酒,陛下有意在平壤城及韩王殿下封地的各个城池之中设立一些小学,给高句丽人传授我大唐的儒家文化,你可愿意主动承担这项任务?”

    国子监中,岑文本主动的过来找孔颖达,显然是别有目的的。

    “给高句丽人传播我大唐的儒家文化?”

    孔颖达本来对岑文本突然来找自己是心中很警惕的。

    但是没想到自己居然听到这么一个消息。

    实在是太让人感到意外了。

    “没错,儒家的仁爱精神,我们也要让高句丽人享受一下嘛。

    儒家朝廷在辽东地区设立了辽东道,把高句丽原本在半岛上的地区封赏给韩王高建武了。

    那么如何安抚高句丽人就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韩王殿下的治下百姓,也算是我大唐的百姓。

    哪怕是他们现在还没有这个认知,我们也要让他们慢慢的养成这个认知。

    几代人之后,他们跟我们大唐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岑文本倒也没有跟孔颖达去隐瞒自己的目的。

    这个东西没有什么好隐瞒的。

    再说了,岑文本有信心说服孔颖达,哪怕是孔颖达知道了这个提议的目的。

    毕竟,儒学如今在大唐的地位是比较尴尬的。

    大家都知道陛下最重视的就是科学。

    不仅渭水书院扛起了科学的大旗,由宫里面出面组建的京师大学堂也是注重科学。

    甚至连孔颖达自己带领的国子监,也在接受科学的存在,并希望在科学这个领域取得超过渭水书院的存在。

    这种情况下,孔家的影响力自然是在下降的。

    孔颖达不希望看到这样子的场景,但是他又没有什么好办法。

    “岑尚书,传播儒学经典,自然是我辈应该做的事情。但是专门去到海外传播学业,以前是没有碰到过的。

    你能不能具体的说一说你的提议?”

    不见兔子不撒鹰。

    趁着还能讨价还价,孔颖达肯定也是希望能够给自己争取一些好处的。

    “事情很简单,就是朝廷和韩王府共同出资,在平壤城及其周边城池修建师范学院。

    首先成立的会是平壤师范学院,在这个学院里头,所有的教谕都由我们大唐来安排。

    他们的目的就是教授高句丽的学员一些儒学知识,并教授他们如何更好的将这些儒学知识传播给其他人。

    说白了,我们希望师范学院的学员将来都能成为高句丽人当中的教谕,进入到各所蒙学和小学之中。

    等到这些高句丽人小学毕业之后,就可以来到长安城来进入到各个书院去学习。”

    要彻底的统治一个地方,肯定是要在思想和文化领域上去的进展。

    要不然的话,这种统治绝对是暂时的,迟早是会被推翻的。

    这个情况,岑文本自然是充分的考虑了。

    “这些师范学院,教谕是我们大唐的,那么管理什么的自然也是由我们大唐说了算咯?”

    “那是自然!”

    “岑尚书,这个方向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也是非常支持的,国子监也愿意配合礼部的工作。”

    孔颖达也是老奸巨猾,就是要等着岑文本主动的请自己去做一些事情。

    至于官面上要让国子监配合的,他自然是没有任何的问题。

    “这平壤师范学院的规模会比较大,需要上百个教谕,我觉得曲阜孔家可以把家中的一些子弟安排去平壤。

    孔祭酒也可以请颜家和孟家的人安排一些子弟前往平壤城。

    虽然眼下已经是冬天了,但是陛下会说服韩王殿下把他的王宫让出来作为平壤师范学院的校址。

    所以现在就需要准备教谕、学员等各方面的工作,过完年之后立马开学。

    争取在明年培养出第一批的教谕。”

    大唐在平壤城的这些安排,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只是学习了一年的学员能够有什么水平,这已经不重要了。

    反正第一批选出来的肯定是会唐文的人。

    他们经过一年的洗脑,能够对着书本把《论语》、《尚书》之类的内容传授给学员就足够了。

    反正大唐也不是真的指望这些高句丽人将来能够出什么大的文化人。

    当然了,在这种体制的培养之下,将来高句丽肯定是可以出几个文化人的。

    但是这不是更好吗?

    更加有助于高句丽融入到大唐之中。

    “时间这么紧张的吗?”

    如今已经十一月份了,很快今年就过去了。

    留给平壤师范学院的准备时间已经不多了。

    难怪孔颖达感到一点点头疼。

    “孔祭酒要是觉得有困难的话,这平壤师范学院院长的位置,留给其他人也是没有问题的。

    哦,对了,本官忘记说,平壤师范学院的院长,同时也会兼任韩王府长史的职位,负责韩王府的诸多大事。”

    岑文本再一次的抛出了一个诱饵。

    一个亲王的长史,那可是至少从四品,甚至可以是正四品。

    在官员品级普遍不是那么高的大唐,这个位置已经很不错了。

    “朝廷有事情需要我等配合,国子监和我都是会全力支持的。

    不过我觉得既然朝廷在平壤那边有那么多的学院需要建设,倒不如一次性的一起推进。

    这样子反倒是可以减少很多的重复工作。

    一座平壤师范学院完全不够用,可以再在其他几个地方,修建几座平壤师范学院的分院。”

    说出这话的时候,基本上就意味着孔颖达已经同意了岑文本的提议。

    只不过是现在还想要再拿点好处回来。

    喜欢权利的人,是绝对不会嫌弃权利不够的。

    如今一个这么好的机会出现在孔颖达面前,他怎么可能放弃呢?

    “这个原则上没有什么问题,只要孔祭酒能够搞定教谕的安排,本官一定全力的配合。

    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的话,那么孔祭酒就需要立马开始准备了。

    本官也会跟陛下提议,让人飞鸽传书去登州,然后立马筹备物资去平壤。”

    岑文本脸上露出了一个笑容。

    陛下交给自己的任务,圆满完成了啊。

    ……

    “阿耶,《大唐报》上把辽东道的情况吹嘘的那么好,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萧锐很是困惑的放下一份报纸,心中拿不定主意。

    萧家也一直成为大唐顶级的家族,一定不能原地踏步。

    这个是萧家内部已经形成共识的事情。

    但是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在哪里,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理解的。

    哪怕是萧锐自己在不同的时候,想法也是会变化。

    到目前为止,造船业算是一个发展重点。

    然后在镇北道投资农场,也算是一个发展方向。

    蒸汽机等各种新式的设备,自然也是了。

    “《大唐报》作为我们大唐销量最大的一份报纸,又是陛下当年亲自筹建的。

    这上面的文章,不能简单地当成是一般的文章来看待。

    每一篇文章背后,很可能都是蕴含了一些特别的含义。

    就像是这段时间《大唐报》上面都是不停地刊登辽东道的相关情况,不断的描绘着辽东道的未来。

    从这里面,你就应该能够看出来,在陛下心中,发展辽东道是这段时间的工作重点。

    至于辽东道是不是真的有那么好,这个需要大家自己去判断。

    报纸上居然说了辽东那里很适合种植单季的水稻,适合种植大豆和土豆。

    还说那里的土地非常的肥沃,有很多黑土地。

    并且辽东不缺水,各种树木、动物也很多。

    这些消息,想来不会是空穴来风。”

    萧瑀虽然年纪大了,不过身体却是一直都不错。

    他没有跟着李渊去大唐各地到处转悠,而是留在长安城,很是低调的过日子。

    对于朝中的很多变化,他都会好好的给自己儿子分析,希望他能够尽快的成长起来。

    “那阿耶你的意思是我们萧家也要考虑安排人员去辽东发展?”

    虽然萧瑀年纪大了,但是萧家还是他说了算。

    这些大事,萧锐肯定是要听他阿耶的。

    “我听说工部那边已经在开始加速修建朔州到幽州的水泥道路了。

    幽州到辽东城的水泥道路,明年也会开工修建。

    甚至辽东城到国内城等几座城池的水泥道路,也都在考虑之中。

    朝廷投入了那么大的成本,肯定是希望辽东能够大发展的。

    只要陛下有足够的决心,辽东道也没有理由发展不起来。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是不积极的去辽东发展,既会让陛下不高兴,又会错失一些发展机会。”

    萧瑀这么一解释,萧锐倒是比较理解了。

    修建水泥道路的成本虽然跟最开始的时候低了一些。

    但也是跟最开始比。

    就绝对金额来说,还是非常吓人的。

    朝廷投入了那么大的财力到辽东,背后自然就蕴含着大量的机会。

    再加上出征高句丽的将士都在辽东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封赏,有不少人被原地安置了。

    这里面也是有很多机会的。

    “那这段时间我好好的准备一下,开春之后我亲自带着人手亲自去一趟辽东城。

    看看我们萧家未来在辽东道应该如何发展,应该把重心放在哪一个领域。”

    自己的阿耶既然已经有决定了,萧锐自然是要好好的执行了。

    “朝廷如今在大力的发展造船业,特别是海船,现在越造越大。

    虽然有传言江南造船厂在考虑未来使用精钢来制作船只,但是短时间内肯定是不现实的。

    辽东道应该是有非常多的巨木,这些巨木要是运输到登州、上海,应该可以卖上一个好价钱。

    到时候你可以留意一下这方面的安排,在辽河或者是鸭绿江的沿岸设置一些伐木点。

    然后在出海口修建一座码头,这样子就可以让巨木顺着河流漂到出海口。

    然后使用船只拉着去到登州等地。”

    萧家自己就有造船作坊,对于造船业的前途,他是非常有信心的。

    越是上好的船只,对于造船材料的要求就越高。

    虽然大唐自己境内也是有不少的木头,但是那种动不动就一两百年历史的巨木,还是比较少见的。

    至少在长安城、上海县等地,是很难找到这样的树木了。

    可辽东不一样,那里的巨木要多少有多少。

    这绝对是一个值得开发的资源。

    反正现在也没有什么绿化保护之类的说法。

    “阿耶您放心,我一定好好留意这方面的动静。”

    有了明确的方向,萧锐心中就更加放松了。

    而长安城中,像是萧家一样在商讨如何去辽东发展的家族,也是很多的。

    在李承宗的强力推进下,去辽东,这成为了大唐勋贵世家的一个发展热潮。

    而伴随着勋贵世家的人员朝着辽东而去,不同百姓也开始动心。

    毕竟,只要去到辽东道,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分到一百亩土地。

    哪怕是你们家根本就没有办法耕种这么多的土地,也照样分给你。

    反正辽东那么大,大唐哪怕是在那里移民几百万,土地也是够分的。

    至于以后人口多了,土地不够用了,那么这个政策可以再调整。

    甚至公布的时候就可以直接说明,第一年去的每个人分配一百亩土地。

    第二年去的每个人分配八十亩土地。

    第三年去的每个人分配六十亩土地。

    之后去的就只能每个人分配不超过五十亩的土地。

    这么一来,为了拿到更多的土地,大家的积极性肯定很高。

    当然了,为了避免有些人拿到土地之后立马又搬走了的情况,肯定也是会设立一些相应的限制的。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

    朝中那么多的官员,他们的经验很是丰富,不需要什么事情都李承宗自己去操心。

    ……

    “圣骨,这……这就是长安城吗?”

    在明德门外,一行风尘仆仆的人员,停在了城门附近百步处。

    “金喜珊,我给你安排一个任务,从今天起,你要把每天在长安城见到的,听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随时给我确认。”

    金胜曼看着威武的城墙,进进出出的人流,心中充满了期待。

    从小到大,她听说过不少跟大唐有关的传闻。

    她知道大唐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

    但是她一直都没有来过这个地方。

    刚刚到达登州的时候,她就被登州城的繁华给惊呆了。

    后面一路而来,见多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她的接受能力也慢慢的提高了。

    但是到了长安城外,看到这座大唐最繁华、最宏伟、最高大的城池。

    她再一次的表示了震惊。

    平坦的水泥道路,跟金城的情况完成不同。

    据说附近还有使用精钢铺设而成的铁路,让她很是期待。

    “圣骨,您放心!在登州的时候我就购买了大量的纸张,专门记录一路上的各种见闻。

    到时候我会再专门的整理一下,给您确认。”

    作为金胜曼的护卫兼贴身婢女,金喜珊的地位在新罗遣唐使中还是比较特别的。

    当然了,其他人也对此很清楚。

    所以实际上,金喜珊在遣唐使队伍里头,就是金胜曼的代言人。

    有什么不方便说的事情,都是由她出面。

    大家也都知道这就是金胜曼的意思。

    但是如果有什么不满的话,就只能发泄到金喜珊身上。

    这也是为何很多谈判场合,一把手都不会轻易的发言。

    因为下面的人吵闹的再厉害,都还有缓和的余地。

    一把手之间要是吵起来了,那就真的要闹掰了。

    这肯定是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情况。

    “这一次我们来长安城,是准备在这里长期居住的。大王后面也派人传来了新的旨意,你传令下去,要大家再一次的记住我们的纪律。

    不要让唐人对我们生出厌恶感。”

    金胜曼不希望自己在长安城待了没几天就被人赶走了。

    这绝对是不符合新罗的利益的。

    再说了,这一路上,她听说了太多大唐的各种传闻。

    这些东西很多在金城是打听不到的。

    这让她对大唐更加充满了好奇。

    甚至她都想要一辈子生活在大唐了。

    “圣骨,没问题的,您放心!大家都知道轻重!

    如果谁不听话,我们就直接把他卖给长安城西市的商家,让他们成为人市上的商品。”

    金喜珊可不是什么善男信女。

    要不然她也没有办法在金胜曼身边站稳脚跟。


  http://www.ikan110.cn/txt/158996/4700806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ikan110.cn。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ww.ikan11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