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良禽择木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半老夫子字数:4109更新时间:22/11/04 05:16:05
最新网址:www.ikan110.cn
    在文武群臣都到齐之后,康熙用他那极富扇动性的声音说道:“海寇大造舆论职责官军屠戮平民,如今天下舆情汹汹,如之奈何?”

    “皇上!奴才以为海寇指责我大清杀戮平民是假,想要制造借口与我大清开战是真,奴才认为我大清必须做好万全准备,各个与海寇交界之处,都必须日夜监视,防止海寇可能出现的偷袭。”纳兰明珠首先出班奏道。

    “臣附议!”陈廷敬出言赞同了纳兰明珠的提议。

    “臣附议!”

    ······

    连续几人都出班附议了纳兰明珠的提议,康熙很明显对于这个提议并不感兴趣,明珠的这个提议只能说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善于揣摩上意的索额图看着康熙不置可否的样子,马上明白皇帝对这个建议很不满,看来皇帝还想在开战之前与海寇再进行一次接触。

    若是能够争取一段时间,让朝廷能够从容将吴逆彻底平灭,那个时候就算海寇不与朝廷翻脸,朝廷也会主动对海寇发起攻击,最起码要将海寇赶下海才行。

    “皇上!明珠大人所说听起来有些道理,可是却没有什么大用,眼下朝廷最需要的不是与海寇开战,而是在平灭吴逆之前稳住海寇。

    因此奴才认为应该安排一员干吏为行人出使海寇,就巴蜀问题与海寇进行谈判,只要能够稳住海寇,朝廷做出一些让步也不是不行。”

    索额图的一席话让康熙眼前一亮,看来还是自己的老丈人更懂自己,虽然康熙不认为满清朝廷将姿态放低就能争取到郑氏海寇不出兵,但是利用谈判拖延一段时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不过康熙没有立刻表态,他还想看看自己这些重臣还有多少人赞同索额图的建议。

    皇帝没有表态,底下的群臣立刻分成了好几个阵营,有赞同明珠的,也有赞同索额图的,还有一些低头沉默不做声的。

    康熙将群臣的表现都看在眼里,对于那些一言不发明哲保身的官员,已经在心里给这些官僚下了定论,这样的官僚一定不能大用。

    不管是提出任何的建议,哪怕是无用的建议,都能证明官员是愿意做事的,这些一言不发者明显就是不愿意做事的。

    在群臣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康熙轻轻敲击了一下龙书桉,声音不大却足以让所有争论的人闭口不言,这就是皇权的威力。

    众臣将目光看向康熙,康熙咳嗽了一声,见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这里,开口说道:“明珠与索额图所言都有道理,依朕看来两位之议完全可以同时进行。

    备防与谈判并不冲突,当然我大清以和为贵,能不开战最好,只要郑经愿意以谈判解决双方的分歧,我们可以适当做一些让步,甚至可以请郑氏派人亲自到巴蜀进行调查。”

    陈廷敬眼前一亮,立刻出班恭维道:“皇上圣明,此计甚好,若是能够在谈判问题上拖上一年半载,朝廷就能彻底解决吴逆。

    到那时,我朝凭着新胜之师,一鼓作气便能将海寇赶下大海,未来几年我朝励精图治,打造海船,早晚能够将海寇彻底拔除。”

    这话算是说到了康熙的心坎里,他的策略就是想要用谈判拖延时间,这个谈判的人选就要好好选择,必须要能明白皇帝意思,尽量将海寇拖住。

    既然陈廷敬这么明白自己的心思,不如就让陈廷敬做为行人出使海寇。

    “陈师傅说的好!甚合朕意,我大清如今最重要的事是彻底解决吴逆,在吴逆没有解决之前,不能再开战线,凭白的分散朝廷的力量。

    朕有意请陈先生代表朝廷出使海寇,与海寇进行谈判,不知陈师傅意下如何?”

    “臣敢不从命,不过臣一人势单力孤,特请皇上下旨夺情丁忧在家的张敦复与臣一道出使。臣二人都与海寇打过交道,算得上比较了解海寇者。”

    “朕准了!”

    “臣还有一件事本来打算过些日子事成之后再向皇上禀报,既然臣要出使郑氏,这件事就提前向皇上禀报一下。”

    “陈师傅有事就说,只要朕能办到的,一定照办!”

    “今年以来,皇上命臣掌管工部,前线缴获了一些吴逆使用的火铳,威力甚大,根据俘虏交待,这些火铳是来自郑氏海寇。

    得知这些火铳的来历之后,臣便命令工匠仔细研究海寇的火铳,是如何打制出来的,为何威力如此巨大。经过大匠的仔细研究终于明白了这些火铳威力巨大的奥秘。”

    群臣的眼光一下子集中到了陈廷敬的身上,当年满清与海寇交手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海寇的火器犀利,能够远距离射杀敌兵。

    而且根据武昌前线的士卒描述,吴军使用的这种火铳列阵之后,能够连续不断地发射弹丸而不炸膛,可见其做工之精良。

    更为让满清工匠惊奇的是,这些缴获的火铳的铳管竟然大小一致,这在战场上的作用可太大了。若是所有火铳都能统一一种口径,以后的后方的弹丸制造就能统一规格制造,这将极大的减轻后勤的压力,也能大大的提高火器的装备。

    可以说对于火器的渴望,满清不比其他势力低,所谓的骑射那就是个笑话,无论平三藩、战沙俄、击噶尔丹都是以火器取胜。

    宣传骑射的目的是让汉人恐惧旗人的武力,以武力压制华夏百姓反抗的声音。

    听到陈廷敬说彷制火器有了眉目,康熙当时兴奋地站起身子,搓着双手问道:“陈师傅!快给朕讲讲这海寇的火器到底有何奥秘?”

    “回皇上!一次偶然的机会,两位大匠分别拿着各自的尺子测量同一批火铳,结果两人测量的结果完全不同,因此大匠恍然大悟,这海寇制造火铳之前必先统一了尺子的长度。

    应该是所有工匠的尺子都是用的统一规格,只有这样无论是哪位工匠打造出的铳管都应该是一样的。要说这统一尺子并不是什么新鲜的发明,秦朝时就有了统一度量衡的规定。

    无奈后世工匠,一人一把尺,谁都不愿使用其他人的尺子,两个工匠使用的尺子甚至会有很大的偏差。因此臣立刻下令营造司专门制作了一批精工制造的营造尺,这些尺子的要求必须规格一模一样。

    如今营造司正在加紧打造,估计再有一些时日便能全部完工,只要这批尺子的规格统一了,以后我大清制造的所有军器都能做到规格统一。”

    群臣没想到海寇火铳犀利的原因竟然这么简单,是尺子的原因。若不是陈廷敬说出来,群臣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郑氏海寇的火器跟尺子有关系。

    “陈师傅!这新火铳什么时候才能打造出来?”

    “这个臣不知,工匠们正在日夜研究,统一尺子只能解决火铳的铳管口径的问题,而其他的如发射的机括,药池、还有枪管的打造方式都在研究当中。”

    “怎么这海寇的火铳与我大清的鸟铳还不是一样的打造方法吗?”康熙好奇地问道。

    “臣不懂营造,不过工匠说过这海寇打造的铳管是浑然一体,丝毫看不出任何卷管、焊接的痕迹,简直就是浑然天成。

    工匠们推断海寇制作铳管是用实心钢棍直接钻孔打造,可是这样的制造方式,我大清工匠并未掌握,只能使用打造鸟铳的方式打造海寇的这种自生火铳。

    还有一个很大的难题是,海寇机括的弹黄弹性非常好,击打砧板有力,能够保证燧石的发火量,每次击发都能保证引燃药池中的火药,从而点燃铳管中的火药,将弹丸发射出去。

    而我大清工匠打造的弹黄却做不到如此有力,这就造成了我大清打造的自生火铳发火率不足,无法赶上海寇火铳的威力。”

    “没想到一杆小小的火铳竟然有这么多的门道,可见事事皆学问,海寇虽然粗鄙,不识文采,然而在制器一道上却足以胜过我大清。

    我大清在制器一道上还是要多加钻研,争取早日赶上海寇的水平,陈师傅放心,朕会亲自安排人督促工匠用心打造火器。

    争取早日打造出足以媲美海寇的火器,在战场上与海寇一决高下。”

    陈廷敬领了出使郑氏的差事,回家告别了家人,收拾行囊准备出发,夫人王氏询问他:“老爷这是打算去哪里出公差?”

    陈廷敬也不知道自己这一趟能不能回来,便对夫人说了实话,他长叹一声说道:“夫人!老夫这一次是去海外郑氏出使,老夫走后夫人紧闭大门,在家教导豫鹏、壮履读书,不要与任何人来往,以防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待到为夫回来,一切皆自明也!”

    王氏是大明名臣王国光的后人,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愚夫愚妇,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家老爷的意思,垂泪点头道:“老爷只管放心,妾身定会守好门户,认真教导孩儿成才。”

    在家待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在礼部领受王命旗牌,踏上了出使的行程,路上无话,半个月后陈廷敬一行人抵达桐城,找到了正在父亲坟前结庐而居守孝的张英。

    张英的父亲已经亡故多年,不知是出于孝道,还是出于什么原因,张英在今年又将父亲重新安葬,并且告假在家为父守孝。

    接旨之后,张英明显有些愕然,没想到自己刚回到家乡不久,就被皇帝重新启用,当陈廷敬说明此次出使的任务之后,张英叹了口气说道:“子端这是欲将吾架在火上烤啊!”

    “敦复何出此言,此次出使肯定不会顺利,但也不是什么凶险之事。”

    “子端欺吾!”

    张英轻轻一句话让陈廷敬老脸通红,他知道张英看破了他的心思,满朝之中能够在出使郑氏帮得上忙的只有张英,因为汉臣中只有张英是亲自与郑氏接触过,对郑氏有所了解。

    出使敌邦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国家尊严,而谈判中又要达到己方想要的目标,这就需要高超的话术技巧。陈廷敬遍观满朝文武,也就只有张英符合自己的想法。

    “敦复息怒,你我同庚,又是同殿为臣,就算是坑人也不会坑你,这场谈判看似凶险,实则还是大有机会。你我二人到了东番,无非有两种结果。

    第一种是郑氏以礼相待,我们为朝廷据理力争,将郑氏出兵的时间尽量往后拖,只要朝廷平灭吴逆,你我的差事就算大功告成。

    第二种是郑氏根本不给我们谈判的机会,直接让你我二人打道回府,我们这一趟算是无功而返。

    第三种就是我们到了东番岛,郑经将你我扣下,既不杀也不放,将你我软禁起来,等到与朝廷的大战分出一个结果的时候,无论是朝廷胜还是郑氏胜,你我的安全都没有任何问题。”

    “这是为何?”

    “郑氏胜!为了表示自己是天下正统,肯定会对你我劝降,你张敦复是翰林学士兼任礼部侍郎,某是工部尚书,你我二人身份地位足够,一旦你我二人表示归顺,那郑经必然会倒履相迎。

    郑氏败!你我二人会成为郑氏向朝廷乞降的筹码,为了表示对朝廷的恭敬,郑经肯定会将你我二人放回,取信于朝廷。”

    “子端想要做贰臣?”张英看了看门外守卫的侍卫离着二人很远,应该听不到二人的谈话,这才低声问道。

    “非也!不说良禽择木而栖之类的借口,你我二人不用卑躬屈膝,只要保持臣节,安心做个俘虏,一切等候尘埃落定就好。”

    张英明白了,陈廷敬应该是看出了朝廷如今已是强弩之末,若是单独对付一个吴逆,还能应付,可是面对实力强盛的郑氏,大清朝廷早已力不从心。

    这个时候对于陈氏这样晋中大族,自然要在新朝给家族留出一条后路,这对于大家族来说都是正常操作,就是张英也不是什么硬骨头,若是硬骨头也不会选择做满清的官。


  http://www.ikan110.cn/txt/159611/4645988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ikan110.cn。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ww.ikan11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