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ikan110.cn
去的时候一群老爷们,回来的时候多了三个俏丽的小姑娘,宁妃满脸狐疑,旁敲侧推,朱允炆都没理她,直至丛佩儿打听到消息告诉宁妃,宁妃才知道自己想多了,感叹于三人身世,亲自照料其起居,还给三人起了新的名字:
青青,子衿,子佩。
朱允炆有些不满意,人家有名字好不好,哪怕是叫腊肉,麦子,稻穗,那也是有名字的,至于给人家换名字……
可这件事朱允炆说了不管用,因为三个孩子想要忘记过去,朱允炆一喊腊肉,人家就着急,说什么再咬朱允炆一口。
好吧,人家小姑娘现在叫青青,咬人发青的的青青!
王屠夫的女儿回来了,虽然没有受苦,但毕竟是惊魂一场,听说回来就发高烧,就这样,还被王屠夫给拉到了韩家,非要给宁妃磕头谢恩。
宁妃见朱允炆不愿意出面,也只好勉为其难,安慰了王屠夫,又给里长与老人们发了话,再有孩子丢了,或遇到人牙子,直接找杭州安全局。
有了这句话,王官屯的百姓是彻底安心了。
青青看着王屠夫带着女儿,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嚎,跑到后院找到正在欣赏白云苍狗的朱允炆,问道:“我听韩姐姐说,我们得救全是因为王屠夫家的女儿被掠走。他家的女儿又不是你的女儿,你为什么会管?”
朱允炆看了一眼小丫头,道:“为人父母,谁能承受孩子丢失的沉重与痛苦?将心比心,这种事就不应该存在于人间。”
何况,自己是君父。
那些孩子说是自己的孩子,也是没错的。
对于贩卖人口,朱允炆并不赞同与支持某些“文明”的律令,而是更偏激地认为人牙子必须死,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杜绝人口贩卖的悲剧。
可惜,人家只会建议少两年,再少两年,给点钱,补偿下了事了,人家虽然拐卖了你儿子,但你儿子现在不也挺好的,不就是长大了几十岁,还省了你的抚养费了,至于要人性命嘛。
朱允炆认为至于,十分至于!
因为当他们抢走孩子的那一刻,当他们卖走孩子之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孩子亲生父母痛苦的每一分每一秒!
这些痛苦,谁去考虑?
这些煎熬,谁来抵债?
这些失孤,谁来陪伴?
法律是用来弘扬正义,保护善良的人,而不是去保护那些知法犯法的人!
每当看到一些人牙子只有那一点刑期的时候,朱允炆就咬牙切齿。
在那个时空,朱允炆说了不算,偏激点最多也就是一个愤青,嚷嚷两句,也影响不了公正廉洁。
但在大明,自己是天下之主,何况还有现成的《大明律》作为后盾,咱现在是堂堂正正地依法办事。
《大明律》中对于贩卖人口的处置,基本上与元朝差不多,元朝的规定就是:若将良人拐卖为奴婢,即使只有一人,也杖一百七,处以流刑。如果拐卖两个人以上,就处以死刑。
一百七十棍还能被流放的,显然是打得不够认真,不够彻底……
朱元璋在编
(本章未完,请翻页)
写《大明律》时用了“拿来主义”,又添加了自己的内容,对人牙子就四种处置手段,简单明了,易于操作,即“斩”、“绞”、“杖”、“流”。
朱允炆认为,杖刑大可以免了,打人毕竟需要挥舞那么多次棍子,多累人,流放也可以免了,还得花路费,跑几千里,值当吗?
这边朱允炆还没打包好行礼,那边罗显跑来告诉了朱允炆一个不好的消息:
李善长的长子李祺已不在临安县。
朱允炆并没有就此大发雷霆,要知道狡兔三窟,这个李祺虽然不是兔子,但想来也不会只有一个藏身之处。
“找人作画像,发各地安全局,务必将他找出!”
朱允炆平静地下令。
罗显刚松了一口气,就听朱允炆说道:“杭州人牙子如此猖獗,人口丢失,这是朝廷的事,本不该怪安全局,但我心情不好,你们就受点罪吧,自己领二十杖,旗下所有人领十杖,长个心眼,以后也好多留意。”
罗显连忙领罚,走出门还笑了几嗓子。
二十杖、十杖说多不多,也只是走个形式,毕竟抡棍子的都是自己人,不会下死力气。至少这件事就过去了,杭州安全局不会因为翠江楼之事受罚。
但罗显也有些头疼,皇上这是想要将人口买卖的事也划给安全局管管,现在的安全局业务是越来越多了,要不要找薛夏要几百号人……
临别。
韩秉忠、韩氏等人虽然很不舍得韩夏雨入宫,却也知道这是自己小女儿的机缘,不敢耽误。
韩夏雨第一次离开父母与哥哥,满满不舍,离家的时候哇哇大哭,让二老伤心不已,但当朱允炆说了句“要不留下”的话时,韩夏雨顿时就转身钻入马车,没心没肺。
这也不能怪她,朱允炆给她描述的京师实在是太好了,有吃不完的糕点,逛不完的繁华……
朱允炆看着依依不舍的韩家人,安慰道:“今年年底大朝觐,不妨你们一同随杭州官员入京,我们在京师过个团圆年吧。”
韩秉忠与韩氏感动不已,连连答应。
车队缓缓离开,韩秉忠等人站在高处眺望,直至车队已消失不见,才对垂泪的韩氏说道:“莫要伤感了,有皇上与宁妃照顾,夏雨不会受苦的。”
韩氏擦了擦眼角的眼泪,道:“我非为夏雨流泪,而是为有如此亲和的皇上流泪,都说帝王无亲,薄情寡义,可看建文皇帝并非如此,这是我们女儿的福气。”
韩秉忠重重点了点头,肃然道:“这是大明的福气。”
韩秉忠忘记不了洪武朝的人头滚滚,如今建文御极乾坤,一扫戾气,四方祥和,认为这才是太平应有的样子,这才是朝廷应有的样子。
马车里,朱允炆看着不久前送来的奏报,齐王死后,捷报传至京师,百姓欢悦,万民齐呼,一些说书人更是紧随实事,将齐王定性为奸佞乱臣,在酒楼、茶楼里,赚得盆满钵满……
反观朝堂并无多少动静,一个“赏”字的批条,虽不足以表达朱允炆对齐王之事的所有态度,但毕竟足以处置这件事。
(本章未完,请翻页)
没办法,朱允炆也不能未卜先知,也不能预知未来,历史上也没写齐王造反的事,鬼知道他怎么突然之间蹦跶出来了。
“批条”治国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内容太过宽泛,现在解缙了解自己的心思,那万一解缙这家伙想歪了,会意错了,那事情岂不是麻烦了?
这一套也只能是暂时用用,拖延下微服私访暴露的时间罢了。
现在京师的事越来越多,皇上近一个月不出面,连大臣都不见,朝廷上下估计是不安心的,若有人揣测自己跟老爹朱标一样,染个风寒就去见上面两代去了,那就不太妙了。
“山西巡抚……这两字是什么?”
韩夏雨指着奏折上的字问道。
宁妃连忙拉过韩夏雨,对朱允炆微微一笑,道:“只顾着看外面风景,倒没注意她。夏雨,不可以打扰皇上看文书。”
朱允炆并不介意,拉着韩夏雨坐到一旁,指着文书道:“这两个字是茹瑺,你能看懂这篇文书的意思吗?”
韩夏雨看了几行,摇了摇头,道:“好多字都不认识。”
朱允炆耐心地解释道:“这里的内容是,茹瑺在山西,给很多人忙着搬家呢,说今年夏日天气酷暑难捱,准备入了秋再搬家。”
“他们要搬到哪里,也是京师吗?”
韩夏雨好奇地问道。
朱允炆笑道:“京师地方有限,那么多人都来可没地方住,我把他们安排到北面去了……”
山西移民终于走上了正轨,在茹瑺、杨溥的智慧下,在山西各地衙门的全力付出下,在晋商商会、建文报、佛僧与道人、时局等作用下,山西百姓终于权衡出了利弊,由小规模的移民,转入大规模移民。
茹瑺颇为自豪,因为在他的说服下,有些商人已经准备全家迁移到北直隶,不得不说,这是茹瑺的功劳。
山西移民近一半都会进入北直隶,而进入北直隶的一半人口,都将进入北平。
到时候,北平城将会成为一座近五十万人口的大城,而在其周围,还有着二十万人口拱卫。这个数字虽无法与南京相比,但已经是大明少有的大城。
朱允炆盘算着时间,迁移五十万人口,三四年之后,他们也应该彻底扎下根来,而那时,会通河已经疏浚完成,京杭大运河彻底贯通南北,而混凝土路也应该修个差不多了吧。
到时,就应该准备迁都事宜了。
只不过这个想法还不能过早暴露,至少在三年内不能提,只能在心中默默盘算,还有什么事是可以为迁都提前准备的。
哦,忘记了,房子……
朱允炆有些郁闷,自己想了那么多,准备了那么多,就是忘记房子的事,要知道故宫、紫禁城可是朱棣时期修的,现在没朱棣什么事了,还不是得自己去修……
但房子现在还不能修。
原因有两个:
第一,朝廷没钱了;
第二,北平城里住着个燕王。
得,看来自己要搬家还得多等十年八年,现在最要紧的,是早点回到京师,处理那一堆乱七八糟的事……
(本章完)
7017k
http://www.ikan110.cn/txt/152304/4583666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ikan110.cn。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ww.ikan11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