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一章:屯田收获,徐晃病逝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寻一盟主字数:2406更新时间:22/11/04 21:59:22
最新网址:www.ikan110.cn
    刘禅在司隶治兵、屯田,坚决与曹魏抗衡到底。

    在这一场天下大势中,就看谁的实力雄厚。

    江东、蜀中、曹魏的财政,都在快速地消耗。全部的人力物力,都在往战争方向依靠。

    一些商贸活动,几乎停滞。

    倘若不是丝绸之路支撑,蜀中恐怕要伤筋动骨了。

    要知道,蜀中之所以能够与曹魏抗衡,在经济上不输给北方,是因为商贸的发达。

    现在为了服务战争,蜀中的劳动力不是从军,就是被征招成劳役。

    谁有空去治理桑麻呢?

    除了必要的粮食,商品都停止了生产,蜀锦都受到了影响。

    纵使如此,刘禅也没有想过退兵。现在这么好的机会,怎么能错过。

    汉军占据了西凉、河东、京兆尹、河南尹等地,将势力延伸出来了。

    但刘禅还没有绝对的实力,能够守住这些地区。

    所以,他要寻求司隶、西凉的发展,作为前线大军的支撑。

    汉章武八年(228)。

    刘禅在司隶的屯田,第一次获得收获。他亲自率领军民,收割水稻。

    其实司隶地区,一般都种植冬小麦,水稻占据的比例非常少,毕竟水稻需要的条件,比冬小麦苛刻一些。

    但为了补充前线的粮草,刘禅自然选择最高效的方式,进行屯田。

    只要土地足够肥沃,也是可以种植两季稻的,只是收成远远不如交州、蜀中。

    这是气候、地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更何况,三国时期,处于“小冰河”的气候,也就是很寒冷,更不适合水稻的生长。

    气候严寒、降水量变低、土地产出降低、大疫横行,还有战争等因素,导致东汉末年,人口锐减。

    随着三分天下的到来,纵使战争依旧不断,但人口逐渐得到了控制。

    毕竟大多数地区,都已经趋于稳定。

    稳定的生产环境,能够促进人口的爆发增长。

    毕竟人口就是生产力。

    只要家中有粮食,不怕养不活人。

    汉军此次屯田,共计收获一千两百万石粮食,远低于刘禅的预期。

    不过这足够大军自给自足了。

    按照一名士卒一年食用三十石粮食来算,屯田可以养活四十万大军!

    现在除了分散驻扎河东、长安地区的军队,汉军在洛阳有二十万精锐。

    由于他们训练量比较高,粮食的消耗肯定更快。

    但只是养边军的话,绰绰有余了。前线有了粮食,刘禅的心也安定。

    魏国的补给要方便很多,刘禅并不指望他们缺粮。

    这不太现实。

    刘禅要保障的是汉军的吃穿即可。

    他与司马懿的对峙,将会长期进行下去。

    就看谁先露出破绽了。

    让刘禅没想到的是,突破口竟在南阳!

    不可一世的老将徐晃,病倒了!

    要知道,徐晃功勋卓着,是曹操最器重的战将之一。

    也是曹魏的柱石!

    他这一病倒,让司马懿、曹叡都是手足无措。

    宛城,不能有失。

    宛城失,南阳一丢,那么许昌就危险了。

    倘若荆州兵夺取了南阳,那么刘禅将从洛阳出兵,与赵云合兵,攻打颍川。

    曹叡已经能够预感到豫州的沦陷。

    他痛苦地闭上眼睛,半晌后睁开,露出锐意的锋芒,道:

    “诸卿。”

    “谁可以代替徐晃,镇守宛城?”

    徐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前魏国强盛的时候,西有夏侯渊,虎步陇右。东有张辽,坐镇合肥,让孙权望而却步。南有曹仁,不输关羽。

    可是,这三人都已经去世了。

    魏国面临着无人可用的窘迫!

    司马懿的谋略不错,很有大局观。

    但他顶在宛城最前线,曹叡又觉得不妥。

    纵观曹氏、夏侯氏,还有真正的战将吗?

    曹叡没想到,他竟面临着无人可以的境地。

    司马懿举荐了邓艾。

    邓艾有勇有谋,不输给任何大将。只是口吃的毛病,让他错过了很多机会。

    司马懿派遣邓艾奇袭寿春时,他终于展露锋芒,成为了一代将星。

    曹叡同意了任命,准备将徐晃请回邺城养伤。

    邓艾去往宛城,接管了守军。

    没想到徐晃在途中颠簸,忽然去世了。

    徐晃因为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

    曹魏建立后,加位右将军。

    现在他的病逝,似乎预示着什么,天下蠢蠢欲动。

    刘禅得知邓艾接管宛城后,十分惋惜。

    如果有机会,他倒是愿意铤而走险,奇袭宛城。

    只可惜,邓艾不会轻易给机会。

    如此一来,宛城十万兵马,兖州二十几万兵马,都在司马懿的掌控下。

    他麾下掌控的兵力,已经是魏国的大半!

    如此权势,足以倾天。

    刘禅写了一封信,送给司马懿,称愿与司马懿划河而治。

    只要他放弃黄河以南地区,那么汉室将扶持司马氏,取代曹氏。

    这种简单的离间计,很拙劣。

    但非常吃香!

    司马懿惶恐之下,只好向曹叡请退。他愿意回到邺城,侍奉曹叡。

    曹叡知道让司马懿掌权危险,可他实在不知道再相信谁。

    他安慰司马懿,让他放心地抵御汉军。

    然而。

    军中已经频繁传出谣言,司马懿要自立,与蜀中联合讨伐曹魏。

    司马懿知道堵不如疏,一边加强对中层将领的管控,一边无视这些流言。

    流言没有继续扩散,却也没有消停。

    自古以来,将军、臣子领军在外,都容易受到猜忌。

    尤其是司马懿这样鹰顾狼视之人,曹叡更是提防。

    兵权也分给许褚、夏侯霸等人一些。

    目前魏国在江淮地区,只布置了几万兵力,防备江东。

    倘若僵局继续持续,司马懿将不堪重负。

    因此,他率先攻打了汜水关,并且派遣舟师与蜀军作战。

    双方围绕着洛阳,展开了一系列的摩擦,各有损伤,不分胜负。

    汉军的处境,并不乐观。

    马谡沉声道:“不如派遣使者至江东,让孙权出兵讨伐江淮。”

    刘禅非常心动,最终还是拒绝了。

    “这时候让孙权出兵,恐怕会付出一定的代价。”

    以孙权的贪婪,恐怕大冶铁矿很难保住。

    这不是刘禅想看到了。

    “殿下,没有江东的帮助,我军很难与魏军周旋。”马谡无奈道。


  http://www.ikan110.cn/txt/159233/452148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ikan110.cn。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ww.ikan110.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