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今日和平字数:4361更新时间:22/11/05 06:02:16
最新网址:www.ikan110.cn
    如今的朱元璋,已经在思考,是不是现在再次到了天地大变的时候。

    比如说,以前的个体修真已经走到尽头,国运开始爆棚,替代灵气成为修炼的内核?

    不然,一个没有自己帮把手,朝廷就一定会灭,甚至自己都会当场身死的后代,竟然在新开一个朝代之后,能够短时间连续造出两个这么惊才绝艳,让国运分分钟腾飞的政策,他实在难以相信。

    毕竟,如果崇祯当真这么有才能,那他之前又怎么会是大明的末代皇帝?

    若说这是因缘际会,他在原本的掣肘之下做不了,而来到全新的大明后,又能发挥所长,这怎么讲都显得太不可思议了吧?

    相较于相信这些,朱元璋宁愿相信,这是时代变了。

    但是......

    村令的事情,似乎又确实是正常的政令带来的国运加成,这次的情况,又是如何?

    既然是乡间巡查军送出文书之后,开始产生的这土黄色气运,也就是说至少这国运的暴涨,是与崇祯下达的政令有关。

    思索掐算半天的朱元璋,终究还是决定亲自去见见崇祯,弄清楚这事情的来龙去脉。

    而御书房中,正躺在靠背上休息,畅想着这个而他筹备不知多久的农令体系,会不会把太祖招来的时候,他就发现,太祖居然已经出现在了眼前!

    “太祖。”

    崇祯起身,冲朱元璋行礼致意。

    朱元璋这次难得也与崇祯打了个招呼,然后,便问起了昨日乡间巡查军所传递的文书。

    听了这话,崇祯原本带着倦色的脸上,立刻浮现出了骄傲的神情:

    “太祖,那正是朕筹备已久的农令制度!昨日开始,京郊各个村落,便都有了农令了!”

    “农令?”

    朱元璋一皱眉。

    前面来个村令制度,现在怎么又来一个什么农令?

    一个村子就那么大一点,人口也就那么些,不断往村子里面塞官员,这样真的能行吗。

    “正是农令,太祖,在之前的时候,我便对农业......”

    崇祯兴冲冲讲起了自己的想法。

    从他在之前大明处理政务时,因为天气等各种因素,导致全国各地几乎没有一年是丰年,百姓也因此而贫困潦倒流离失所等等情况。

    再到他对农业的认知,认为农乃一朝之本,无论如何都要先做好农事的安排等等。

    然后,就说到了他为什么会设立农令。

    “太祖,依朕看来,这天下万民,都是朕的子民,而天下农户,都是朕的长子。天下的农户养活了天下的百姓,但是这天下的农户在农耕能力上却并不相同,参差相当巨大。”

    “同样一亩地,一个村子里,耕种的效果就能差好几成,甚至能差倍余。而若是放眼一城,或者一地,那差距更是能够天差地别,乃至于有些人就算种的是良田,产量也不及人家的下田。”

    “可是,天下的百姓,忍饥挨饿的不知道还有多少啊!这样的耕作效率,是绝对不应该的!”

    “天下农户为朕长子,朕当然也要对其教导。农事这一块,虽然等闲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难度,随便找个农夫就能耕作,但是天下农夫,农事的能力同样又有优劣。”

    “朕所设立的这个农令制度,所求的,就是找到那些在农事方面经年优秀,总结出自己一套耕作办法的农户,然后让他们去教导那些其他的农民如何更好地耕种,让土地产出更多的粮食!”

    讲到这里,崇祯的语气都变得相当激动。

    这些话,不是他在唱高调或者编瞎话,而是他的心中当真就是这样想的。

    崇祯一朝,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女真边患,也不是内部作乱,亦或者贪官污吏。

    这些东西,早在崇祯登基之前,就全都有了,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

    在他看来,真正直接将原本的大明推到悬崖边,乃至于让大明覆灭的,是那因为天气因素而导致的粮食产量大减!

    粮食,远不如金银贵重,但是,却是人活着必不能少的东西。

    正是因为崇祯朝一直粮食歉收,粮食短缺,所以才导致了朝廷财政撑不住,才导致了起义四起,才导致了对军队的掌控力越来越差!

    若是崇祯朝不是连年遇灾,朝廷不是那般飘摇,崇祯也不会那么急切。

    粮食要是足够,崇祯不说让大明拨乱反正,但是至少让大明经过他的治理之后,比他登基之前更好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于是,吸取了之前的那些经验教训,崇祯这次新朝一开始,他就把全副的心思全都放在了村里,放在了农业上。

    而且,随着之前大明的灭亡,崇祯的那些浮躁动荡也都好了很多,踏踏实实做事,自然也就出了结果。

    等崇祯将自己一连串,成体系的想法讲出来,朱元璋惊讶了。

    听了这番话,朱元璋才发现,自己这个后代,居然当真是有着自己一套很完善的执政体系,而不是如他之前猜想的乱碰运气。

    而且,这个思路,听起来当真务实而切实。

    于是,朱元璋问道:

    “小子,你对你这农令体系,抱的期待如何?”

    “太祖,说实话,之前的村令体系,其实多少带点误打误撞的意思在里面,但是农令体系,这是我精心构想之后的结果,甚至可以说......村令体系,很大程度是在为农令体系铺路!”

    从农令体系将太祖吸引了过来,崇祯就知道,他寄以厚望的农令体系,应当是成功了。

    正是因此,他讲述起自己的心路,也便更加豪放,直接将被太祖评为安邦立国之用的村令体系,称为了铺路砖。

    “你为我仔细讲讲你的具体构想吧。”

    朱元璋对崇祯的这个说法,并没有做评价,而是具体问起了这农令体系到底是什么样子。

    仅仅崇祯之前讲的那些,朱元璋尽管也认可,但是却很难想象,找个有经验的老农来教导村里那些农事上的后进,竟然就能让国运这般增长?

    这其中,定有其他奥秘。

    崇祯对太祖自然不会隐瞒,于是,他习惯性拿起笔墨,一边在白纸上写字,一边开始细细讲述:

    “首先......”

    朱元璋不清楚农令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居然能比有那么多效用的村令体系还要更好,崇祯自然就专门在这一方面为他进行解答。

    而这一块,首先要说的就是,崇祯之所以做出这样决断的认定,所依据的现状,或者说数据是什么样。

    正好执笔监理政监崇祯都放在周遭,崇祯便直接命令内侍,将相应的文书等内容直接摆在台面上,然后据此讲解。

    而这其中,就有具体耕种的利用率这个问题。

    因为耕作能力以及农具等等的缺失,这一块的问题,一一展现出来之后,朱元璋才知道,原来这一块居然都有这么大的问题。

    毕竟,在朱元璋时期,人都不多,重要的是如何将土地更多地耕作起来,而不是考虑精耕细作。

    在那个时候,连将现有的土地全部种上都不容易,自然也就不那么需要考虑这些东西。

    王朝刚刚建立的初期,必然都是鼓励耕作,鼓励多生。

    毕竟,那个时候,全都是人少地多的局面。

    现在的大明,其实和王朝末期到王朝除建时差不多,因为连年的战乱、饥荒乃至瘟疫,大明的人口数量可谓是一路下降。

    也就是此处是京城,否则,崇祯首先要做的,必然还是找到足够多的种田人手。

    当然,尽管如此,农令此体系仍然相当有用。

    此时类似王朝初期,田地与人相比已经不再过少不错,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是能够建立起精耕细作的体系,让田地产生更多价值当然更好。

    这就等于提前做好了之后很长时间的道路规划,让之后数代,乃至十代的皇帝都不需要担忧农作这一块的事务。

    毕竟,王朝初期确实只要把土地分给百姓就行,甚至分地不均都没问题,一样可以出产足够养活天下的粮食。

    但是这不是君王的能力,而是王朝初期都会有的情况。

    听了崇祯讲述,那些被选出来,能够担任农令的百姓,所具备的能力之后,朱元璋连连点头。

    他确实是从底层百姓一路杀到登基,但是现在的朱元璋终究还是离百姓太远了。

    此前的他,以为这些所谓农令,不过就是些老农,经验更足些罢了,但是看了那些文书,他才知道,原来农业一道,竟然也能有人走得出类拔萃。

    “好,此令,确实很好!”

    听完讲述,朱元璋再次称好,但是,却没有说其他东西,并未再给崇祯许愿的机会。

    此前的朱元璋,都是把崇祯当成一个小孩子一样看待。

    尽管崇祯已经三十多岁,但是在朱元璋看来,却仍然是一个需要教导,需要培养的孩子。

    而且,还是一个已经败过一次家,所以这次需要更加小心仔细看管,不要让他再把家给败了了孩子。

    此前村令之时,之所以给崇祯一个许愿的机会,让崇祯可以得到他的帮助,也是基于这个想法。

    但是,听完崇祯今日所讲的这一席话之后,朱元璋却感觉,这个后代皇帝,已经成熟了,已经有了合格皇帝的样子。

    可能会有人觉得如今崇祯的执政之策,也不过针对一个方面,甚至可以说完全只在农业方面有所作为,这似乎不算特别成熟或者说优秀。

    但实际上,身为皇帝,只要能够在某一个方面有所影响,在其他方面只要正常操作,别玩骚操作,就足够名垂青史。

    尤其是重视农桑或者重视休养生息,哪怕上手时,国家穷困,只要坚持,那么大治之世一定能到。

    除了秦皇汉武,唐宗明祖之外,其他的皇帝,能够在正面出名的,基本上也就是在治理朝政或者休养生息方面有所成就罢了。

    只要国家的国力修整上来,那才是真正的成就,而农业的整体提高,自然就是其中很大的一个体现。

    于是,稍稍聊了几句之后,朱元璋便直接离开。

    崇祯虽然对太祖就这样离开,感觉有些失落,但是想想,如今的他,似乎也没有太多想要的。

    至少短期来看,现在他想的就是将新大明的农业好好提高,这一块需要的帮助,太祖已经给到:今年,凡是新大明所覆盖之土,收成尽皆翻倍!

    这样的帮助,对于刚刚建立的新朝来说,已经相当巨大了。

    就算太祖再说让崇祯说出一个请求,崇祯似乎也没有太多能够讲的。

    于是,稍稍失落了一小会之后,崇祯便再次全心投入到了政务之中。

    忙其他事务耽误的时间,此刻都要赶回来,政事就是这样,特别重大的或许难得一见, 但是一般日常的、琐碎的政务,却每天都能冒出很多。

    解决这些问题,让国家的政令能够正常运转,也正是以往朝廷存在的一大意义,只不过在这新大明,整个朝廷的事务,都被崇祯带着执笔监全部担下了便是。

    如今,大明由崇祯建立的三大监,全都忙碌不止。

    执笔监每天帮助崇祯解决日常政务,而且遇到各种其他事宜也基本都会找执笔监的人来帮忙,这个崇祯最早建立的监司,也是当下最忙,涉及的范畴最大的监司;

    专为村令所建立的村办监,则主要负责所有涉及村令村尉的政令,这一块因为村落的工作量比较小,而且政令重复度高,所以不算太忙;

    但是,除了这些日常事务之外,村办监还需要按照崇祯的设想,将针对村令村尉们的各种命令制成制式的空白政令,以更加系统更加方便地管理村落,这一块的任务量也不小。

    最后就是可以说最忙的理政监,所有吏员上报的情报,首先都需要经过他们分析整理,然后才会送到崇祯、其他监司手中。

    每天仅仅是村令村尉的日常日报,便有一千多份,加上城内的吏员们以及“陪同”在他们身边的士卒,也都要每日上报情况,这又是两三千份,可以说每天理政监处理的文字,都能上十万字,而且还都是言之有物的内容。

    但是,晚上的时候,崇祯却突然收到了一份不属于这三司的报告。

    看着上面的内容,崇祯脸色瞬变,这,竟然是山海关送来的情报,关外的满清,开始试探性攻打山海关了!


  http://www.ikan110.cn/txt/154264/4349427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ikan110.cn。书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www.ikan110.cn